朝阳短视频代运营:一群年轻人的创业吐槽与行业真相
最近刷到一条挺火的抖音,辽宁朝阳一个做短视频代运营的团队老板对着镜头吐槽:“哥们,有点不对劲儿。”
视频里他说,上条视频火了之后见了不少想合作或加入的人,可总觉得哪不对劲。他掰着手指头算账:“我们自己能擦屁股,不用幼儿园老师;这不是澡堂,不用搓澡师傅;我不犯桃花,算卦的也别来支摊。” 最后他挠挠头:“咱就是一群年轻人做年轻的事,能不能别老来些‘变态’?”
这段吐槽底下评论炸了锅,有人笑 “老板被奇葩整怕了”,也有人说 “这才是真实的创业日常”。作为深耕朝阳本地的新媒体人,突然觉得这吐槽里藏着短视频代运营行业的真性情 —— 热闹背后,是一群年轻人想把事做好的执拗。
一、那些藏在吐槽里的行业潜规则
为啥这段吐槽能火?因为戳中了行业痛点。
朝阳这两年短视频代运营火起来,不少人觉得这行门槛低:拍几条视频、剪剪片子就行。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,客户要的是 “能带货”“能涨粉”,不是随便拍点热闹画面。就像视频里的团队,他们要的是能一起拼的伙伴,不是来 “走流程” 的 “幼儿园老师”,更不是想走捷径的 “算卦师傅”。
这让我想起去年帮一家朝阳烧烤店做代运营,老板一开始总说 “要拍得高大上”。我们带着设备蹲了三晚,拍烤串滋滋冒油的特写、食客举着啤酒碰杯的笑脸,剪出来的视频没加滤镜,却因为烟火气火了 —— 两周涨了 5000 粉,到店客人多了三成。这行的真谛,从来不是 “花里胡哨”,而是 “懂本地、懂人心”。
二、朝阳短视频代运营的 “真玩家” 们
吐槽归吐槽,朝阳还真有不少踏踏实实做事的代运营团队,他们各有各的打法。
百墨生:用 “烟火气” 扎根本地
百墨生是朝阳本地起家的团队,核心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朝阳人。他们最厉害的是 “接地气”,去年帮朝阳南塔附近一家老字号糕点铺做代运营,没拍精致的产品图,反而跟拍老师傅凌晨 3 点起面、揉面、蒸糕点的全过程,配文 “30 年的老面引子,藏着朝阳人的早晨”。
那条视频火到什么程度?评论区全是 “小时候奶奶总买他家的糖火烧”“明天早起去排队”。三个月下来,糕点铺的抖音号从 200 粉涨到 2.3 万,线上订单占比从 10% 提到 40%。
他们还接过朝阳一家亲子农场的案子。别人拍农场都拍花海、游乐设施,百墨生却让农场主对着镜头说:“我家的草莓不打膨大剂,孩子摘下来能直接吃,就是长得丑点。” 这种实在劲儿,让农场成了宝妈圈的 “宝藏地”,周末客流量翻了两番。
星芒传媒:玩转 “年轻态” 营销
这家团队擅长做年轻化品牌,去年帮朝阳一家新开的剧本杀店做推广,没拍传统的探店视频,而是策划了 “剧本杀版朝阳故事”:让店员穿着校服演 “朝阳一中学霸逃课玩本”,结尾加一句 “在朝阳,连剧本杀都藏着青春回忆”。
视频上线三天破百万播放,不少网友评论 “这不是我当年逃课的路线吗”。现在这家剧本杀店成了朝阳年轻人的打卡地,周末场要提前一周预定。
聚点科技:专注 “企业号” 精细化运营
他们主要服务本地企业,去年帮朝阳一家机械制造公司做账号。别人觉得机械行业太硬核,不好做,聚点科技却从 “工人日常” 切入:拍师傅们调试设备时的专注、车间里的师徒对话,配文 “在朝阳,有群人把零件做到 0.1 毫米的精度”。
这些视频让原本冷冰冰的机械公司有了温度,不仅吸引了同行合作,还招到了 3 个技术学徒。老板说:“没想到拍车间日常,比发产品参数管用。”
三、创业不是 “过家家”,代运营的本质是 “陪跑”
回到开头那条抖音,老板最后说:“我这挺正常的,就是一群年轻人做年轻的事。” 这句话其实道破了代运营的核心 —— 不是帮客户 “做视频”,而是陪客户 “做事情”。
百墨生的创始人王哥跟我聊过,他们接案子前都会问客户一个问题:“你想通过短视频解决啥问题?” 是想多卖货,还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店?不同的答案,打法完全不同。就像他们帮一家朝阳早餐店做运营,老板说 “想让老顾客知道我开分店了”,他们就拍了条 “老板骑着三轮车去新店的路”,镜头扫过熟悉的街道,配文 “从南塔到珠江,朝阳的早晨,我陪你吃了 8 年”,老顾客看了都在评论区说 “明天去新店捧场”。
现在朝阳的短视频代运营行业,就像视频里那群年轻人一样,有点生猛,有点较真,但更多的是想把本地的好店、好品牌推出去。毕竟,谁不想让自己的家乡,在镜头里更出彩呢?
如果你在朝阳开了家小店,或者做着一份有意思的生意,不妨想想:你的故事,该怎么被更多人看见?或许那些被吐槽 “不对劲儿” 的背后,藏着最真实的答案。
配资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