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不只是高分者的考场,也不只是高分者的人生新起点。高考分数放榜后,多家媒体刊发“分数有高低,人生无高下”的同题文章。这并非不接地气的“独唱”,而是引起众多网友共情的同题表达。
“榜上无名不等于脚下无路”“不再被分数定义的多元人生”“世界很大,考场很小”……网友纷纷留言,折射了人们观念的变化,不再把上大学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。
重视读书、盼望考上大学,甚至一心只想考上一流大学,这都是值得鼓励的。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,注定有人落选。更为残酷的是,有些学子无论怎么努力,分数就是上不去。如果只认定考上大学,甚至只认定考上一流大学才算拿到幸福人生的门票,就会把考生逼进死胡同,也会让整个教育趋向畸形。
“分数有高低,人生无高下”的教育观念,不仅能够拓宽每个考生的人生路,而且能够让整个教育得到“松绑”,更为深层次的素质教育有望轻装上阵。
高考不该成为人生唯一出路,教育不能承受畸形观念之重。古代社会极其重视教育,不仅有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之说,更有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的主张,但也有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的清醒。极力推崇读书,又不把读书看作人生唯一出路,充满辩证的朴素观念,让范进中举永远成为笑话。
然而,现在不少家长和老师,把考试分数看作成败的唯一标准,课堂上不仅加码训练,课后还忙于补课,让不少孩子沦为“鸡娃”。人的爱好与特长皆有差别,硬把所有孩子往高分竞争场上逼,不仅失去少年儿童应有的快乐时光,还会把孩子逼出心理问题。这样就不是教育孩子,而是毁掉孩子,家庭和社会最终都要为此买单。
教育实现“减负”,更为深层次的素质教育才能轻装上阵。有不少人把改变教育现状,寄望于教育行政部门推行更大改革。但教育的进步,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。应试教育已被诟病多年,但只要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发生改变,任何改革都可能被化为无形。
教育部门发布的“睡眠令”,除了对学校上放学时间进行硬约束之外,有多少家长主动让孩子睡眠充足?只要大家往应试这条道上挤,作为选拔性的高考、中考的考题,就只会越来越难。学生的应试能力越来越强,不加大题目难度,怎能筛选出佼佼者?这就只会导致应试教育的加剧与循环。
家长普遍认识到,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精彩人生路,从分数焦虑中摆脱出来,教育的过程才可能是轻松愉快的过程。教师也从“唯分数论”中解脱出来,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和特长,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在自信中成长,并因材施教,对不同的孩子实行不同的培养目标。这样的教育,才能够助力着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的赛道实现人生精彩。
当然,我们不能仅凭“分数有高低,人生无高下”刷屏朋友圈,就推断家长的教育观念都发生了改变。但可以清晰地看到,社会观念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转变,并且有部分家长不再用分数定义多元的人生。高考288分全家欢呼的女孩,已经开始直播带货,虽然有炒作话题吸引流量之嫌,但正如网友戏谑,她已经开启“抖音大学”新旅程。榜上无名,直播带货也是一条路子,希望她能够闯出精彩的人生。
高考失败但不失意的态度,孩子和家长需要它,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它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伍少安
一审 李海钦
二审 金 妮
三审 蒋叶俊
配资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